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千百年来,各种丰富多彩的年俗庆祝活动,已逐渐积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我们完全可以开发和利用这个重要资源,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第一节课【品德与社会课】
内容:亲情教育+文明礼仪+安全教育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春节正是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的大好时机。
春节是亲人们大团圆的节日,正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让孩子体味亲情的美好、生活的幸福,培养孝心、感恩之心。
根据传统,晚辈要向长辈拜年,以表达对过去一年养育的感谢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祝福。口头上的问候拜年自然必不可少,还可以让孩子通过一些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情。比如,饭后洗碗擦桌,帮老人削个苹果剥个桔子,陪坐在家人中间,与老人拉拉家常。要知道,真正的骨肉亲情大多是小溪般涓涓流淌出来的。看似不起眼的举动,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又能让他们享受到自己的行动营造出来的亲情氛围。
春节期间,孩子们会跟着爸爸妈妈去探亲访友做客人,也会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招呼客人做小主人。无论做主人还是客人,都应该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受欢迎,春节期间,可以来一个“文明礼仪强化培训”。
首先,要教会孩子怎样称呼。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平时亲戚走动也有所减少,亲戚间的称呼许多孩子搞不清楚,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
其次要教会孩子怎样使用春节的祝辞。当见到年纪比较大的人时,应该祝福对方“新年好,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当见到做生意的客人时,应该祝福对方“新年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当见到工薪阶层的客人时,应该祝福对方“新年好,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还可以教会孩子餐桌上的礼仪。春节在饭桌上聚会肯定不少,应该讲究餐桌文化,好吃的东西不能自己一个人吃,要留给别人吃;取菜时,尽量取自己面前的,不要“飞龙过海”;看准哪块就夹它,不要翻来覆去地挑,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夹带汤汁的肉菜时,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自己或者别人的衣服;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对还没吃完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外出做客时,应让孩子先轻轻敲门,经允许后方可进入。千万不可以随便翻抄主人的东西;主人递给东西时,要双手接。有客人来自己家里时,要礼貌待客。给客人敬茶,不能倒满,只需倒半杯茶,因为茶凉了可续茶;敬茶时只端茶杯的下半部,双手递给客人。亲戚朋友送红包时,千万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应该双手接过,说声“谢谢”。
趁着春节,教孩子如何称呼、祝辞,这对训练孩子的胆量、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大有裨益,能让孩子年龄大一岁,懂事多一点。
春节时,安全教育是最重要的。外出旅行时,应带上本人有效证件,注意交通安全,遵守规则,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不要向陌生人透露家庭任何信息(尤其是家庭成员、住址和联系方式),谨防诈骗;假期外出乘车、旅游、购物、娱乐和聚会时保持警惕,注意防扒窃;在商场、市场和公共娱乐场所,注意疏散指示标志和通道,一旦发生险情,能保证迅速逃生自救,确保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告诫孩子,不要到河边、湖边溜冰玩耍。另外,家长还要教育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节课【历史文化课】
内容:春节的传统+各地风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我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前,可以让孩子上网查找一些有关春节习俗与各地不同风俗的资料,丰富孩子的历史文化知识。
扫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对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很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
贴窗花和挂贴年画。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百姓祈福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而“福”字是指福气、福运,它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在我国有三个年画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岁。在除夕的那个晚上,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大家围坐着闲聊,一起等待新春的到来,等着那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期待着新春吉祥如意。
爆竹。每当农历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
拜年。农历新年的初一,人们都会早早地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吃是中国人过年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各地的食俗大不一样,譬如南方年糕北方饺子,就有着不同的讲究。
在北方,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山东等地盖帘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称“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在南方,吃年糕也就是指年年高升。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第三节课【理财数学课】
授课内容:压岁钱的使用
春节过完,孩子的荷包都会鼓起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给的压岁钱数不胜数。有的父母让孩子自己随心所欲地使用,有的父母把孩子的压岁钱“没收”、“暂扣”,这都不是好的办法。压岁钱的使用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小学生的家长完全可以用压岁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办个家庭小银行。可以办个家庭小银行,让孩子把收到的钱存在小银行里,做一个记录,家长根据银行的利率付给孩子利息。孩子需要的支出都由家庭银行支出,并逐一记账。通过压岁钱向他们灌输钱是能储蓄的、买东西必须量入为出等观念。如果孩子用自己的压岁钱交学费、订购报刊、购买学习用品及益智玩具、献爱心等,家长必须及时给予表扬及奖励。
选择增值快的方式。对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家长们不妨给他们一个自主的选择,让他们自己去找个可以增值的理财方式。这些理财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储蓄教育金。他们可以选择教育类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教育储蓄或者买点基金、国债之类的理财产品。
在处理压岁钱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单独设立一个账户,用孩子的名字。这样,让孩子从小意识到理财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孩子经常存取款,还可以同时办理一张与存折配套使用的银行卡。然后,家长可以借机教孩子一些理财小常识,比如,定期储蓄比活期储蓄利率高,活期储蓄比定期储蓄取款方便等等;建立自己的理财账户,能帮助孩子树立理财责任感,形成积累财富的良好习惯,从而有益于孩子成年后的家庭理财,也有助于启迪思维,增长智慧。
不过,对于孩子们的首次理财,家长最好还是要强调稳妥、风险小,帮他们把把关。
第四节课【劳动实践课】
授课内容:打扫卫生+布置房间+做年夜饭
任何教育都需要参与体验。春节期间,劳动的活儿不少,一定要让孩子参加。比如,让他自己布置自己的房间,也可以让他写春联,剪窗花,贴福字,还可以让他与家长一起购物、做年夜饭。只有参与其间,孩子才能有劳动创造生活创造美的体验。
[链接]春节诗词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己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