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学生的习作之路艰难而漫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农村教育现状,发现为学生点亮“三盏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一盏灯:从一篇篇课文中关注“怎么写”。做十足十的语文老师,进行十足十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有十足十的语文效果;第二盏灯:从一则则日记中积累鲜活、独特的生活素材。坚持日记写作,提炼生活素材,实现日记到作文的华丽蜕变;第三盏灯:从一本本书籍中提升语文素养。老师大声为学生读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做好读书笔记,让阅读为写作打底,写作为阅读提升。
【关键词】表达形式 生活素材 语文素养
一生说:“我不喜欢写作文,像挤牙膏似的,感觉不美好!”
一生说:“我总是没内容写,所以对作文很不‘来电’。”
一生说:“我有内容写,却总也写不精彩,这让我对作文望而生畏。”
……
这是我与学生在首次作文沟通课上的谈话,学生的实话实说让我深深地感到他们的习作之路是那么艰难而漫长。因为我接触的都是农村学生,他们刚升入五年级时,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完全不知,更不要说诸如对比衬托、环境描写、自然过渡等等写作技巧。对他们来说,作文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怎样才能让这班学生爱上写作、学会写作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农村教育现状,我开始在习作路上不断探索,发现为学生点亮“三盏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从一篇篇课文中关注“怎么写”
拜读了朱红霞老师的《再谈“阅读教学,为习作养根”》一文后,才发现自己这两年来,一直都在引领着这班学生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紧紧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表达因子,为他们搭建扎实的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为自己的习作之路扎下坚实的根基。细细想想,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从“教教材”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王尚文教授说:“‘怎么说’真是说话写作的一门大学问,关注范文的言语形式,就能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万水千山,欣赏其中的万紫千红,了解其中的万千奥秘,从而提高说话写作能力。”许多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什么?就是学习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学习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作为“十足十”的语文老师,只有把学生的视角从文本内容拉向文本的章法、结构、措辞等,学生才算真正接触了习作这一门大学问。
如《烟台的海》教学设计片断:
1、问学生预习课文时读了几遍课文,读后有什么感受?了解学生对课文初步感知的情况。点出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出示几组词语:
(1)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如痴如醉 崇山峻岭
蔚为壮观 水平如镜 巨浪拍岸 呢喃细语
(文章中有了这些成语,表达更凝练,读来使人意犹未尽。)
(2)气势汹汹 绿莹莹 湿漉漉 飘飘悠悠 世世代代
(把这些叠词放在文中,读来朗朗上口,既开拓了意境,充实了内容,又加强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3)播种的季节 希望的种苗 收获的季节
格外湛蓝 格外明朗
冬日的凝重 春日的轻盈 夏日的浪漫 秋日的高远
是一幅画 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区分“种”的读音。这些都是结构整齐的词组,把它们放入文章中,读起来舒服,有节奏感,等等。)
(4)小山似的涌浪 雷鸣般的轰响
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 像个顽皮的孩子 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把带有比喻词的句子放入文中,语言会更生动、形象。)
3、把这些成语、叠词、结构整齐的词组、带有比喻词的句子放入课文中读一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读后问学生:你觉得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4、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们知道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吗?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的情况。
5、每次学新课文,老师都会让大家关注一下文章的谋篇布局,说一说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了解学生对课文结构熟知的情况。(相机板书:总——分——总;冬 春 夏 秋)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就是为突出烟台的海独特的特点。)
引导学生细看二三四五自然段,都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板书:景 人)
提问:在分述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时为什么写“景”,也写“人”?学生思考交流。(分述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采用由景及人、人景交融的方法,就是为了艺术地反映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密切关联的和谐关系。)
6、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在描写烟台的海的时候,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在描写独特海上景观时又采用“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在每一个季节的描写中还采用了先写景,后写人的顺序,这样一来,文章就显得非常清楚,我们读起来也是一目了然。同学们,这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启发呢?(出示:写作文要结构完整,条理分明。)
这一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关注文本整体,了解布篇情况及为什么这样布篇,从而让学生从文本中习得谋篇布局的技巧。不同的文本,就有不同的布篇之法,在教学设计中,要相机渗透给学生,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让学生认识“移步换景”的布篇法,《理想的风筝》则是按现实生活——回忆过去——回到现实来布篇的,《莫泊桑拜师》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布篇,《广玉兰》先从花香、花色、花形、叶子来写物,再在结尾集中抒情,等等。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教给学生整体布篇的方法,让学生关注整体,从而画下习作的大致轮廓。
这一教学设计还涉及到文本的言语形式,成语、叠词、结构整齐的词组,还有排比、比喻形式的短语等,带着学生去发现它们,关注它们,深入它们,从而把握它的奥秘,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
再如《烟台的海》教学设计片断:
过渡:读一篇文章,我们不仅要关注谋划篇布局,还要关注遣词造句。接下来我们就专门品读《烟台的海》这一篇文章的景色描写。
1、出示写景的句子,指名学生朗读。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平时,我们互批作文的时候,会对其中的好词、好句甚至是标点进行品读欣赏,现在我们也像批改同学作文一样来欣赏一下作者的文采。
学生交流自己赏析的精彩句子。
3、根据课后习题二,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⑴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
⑵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通过刚才的品读赏析,对你写作文又有什么启发呢?(出示:写作文要学会遣词造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形象、生动。)
这一教学设计,重在指导学生体会语文的生动与精妙。我们宜兴小语界正在推行让学生评改作文这一举措,所以我就把评改作文的形式运用到了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着去点评、欣赏文本中那些生动、精妙的字词句。在课堂上,真的能听到精彩的发言,如一生点评“掀”字:“‘掀’字用得极妙,它体现了涌浪的力量巨大,让人心生震撼之情,使自己不由自主地想象到海上的壮观景象,我尝试用‘冲’‘推’来代替,觉得都没‘掀’字妙!”有学生点评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说:“‘呢喃细语’是拟人的手法,很自然地表现出夏季烟台海的浪漫、温柔,把海写活了,写美了,引人无限遐想。”学生在学会点评的同时,也学会在习作中如何运用语言把文章写生动,这是潜移默化的。
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是习作的基本功,其实,在众多的语文作品中,还有很多写作技巧上的东西,如《钱学森》一文的倒叙写法,《夹竹桃》一文中的对比衬托,《理想的风筝》一文中的“睹物思人”,《三打白骨精》一文中的环境衬托,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首尾呼应的句子、点题之句、表达中心之句等等,都可以借用文本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技巧,给自己的文章增色。
王尚文教授说:“我希望‘十足十’的语文课本,‘十足十’的语文教师,‘十足十’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有‘十足十’的效果。”当我们从一篇篇课文中去关注“怎么写”及“为什么这样写”时,才发现自己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语文老师,而不是其他学科的老师。
做“十足十”的语文老师,从文本作品中关注言语形式,关注表达形式,这是我给学生的习作路上点亮的第一盏灯。